搜索

您的关键词

菏投云海

数字信息领域综合服务商

企业动态

2022-12-30

腊八:驱瘟避疫、祈求安康的节日

在古代,“腊”与“蜡”都是指冬季祭神、祭祖,两字基本可以通用替代。因为祭祀选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所以称十二月为“腊(蜡)月”。自南北朝始,定十二月初八为“腊日”,这就是“腊八”的最初由来。

腊八习俗:祭祀与驱疫

古代“腊八”主要围绕两项功能展开,即祭祀、驱傩。

祭祀的主要对象是神与祖,要求人在场以示心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祭祀祖先时要像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样,祭神时要像神真的在面前一样,所以孔子才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如此礼仪,注重的是人在现场的仪式感和庄重感。

驱傩,即驱逐疫鬼,祈求安康吉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目前,这种通过上述击细腰鼓及跳舞等仪式“逐疫”的习俗已消失,但腊八粥的习俗则传承了下来。

腊八施粥:彰显仁爱与济贫

做腊八粥、喝腊八粥的习俗,早在两宋时期就已形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说明当时北宋都城汴梁民间普通百姓,也开始以杂粮加果蔬煮腊八粥。北宋灭亡,腊八粥的习俗却传承下来,《东京梦华录》成书半个世纪后,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十二月》中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岁晚节物》载:“(十二月)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屠苏等,贮以绛囊,馈遗大家,谓之‘腊药’。”周密祖籍齐地,其先祖移居江南,他终生未曾回祖籍。从他的这段记载来看,当时南宋都城临安寺院也做腊八粥,但选料与现在颇为不同。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到南宋时,腊八粥的品种已经十分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武林旧事·岁晚节物》所记述的“医家亦多合药剂……谓之‘腊药’”,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了南宋医药业的发达程度,粥中加入相关滋补性药材,展现药食同源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说明医家通过“馈遗大家”展示医者仁心。寒冬里的“腊八粥”正如“腊药”,如同良药,在解饥驱寒的同时,令人内心温暖。

上述三本史书在记载腊八粥时,均提到了寺院,这并非巧合,而是过去寺院一直就有腊八施粥的习惯,彰显施爱、济贫之意。后来,此俗由寺院传播到民间,亲友间亦相互赠送腊八粥,这就是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诗中所说的“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到了清朝,一些国药老字号如同仁堂、宏济堂等,均在每年腊八前后在店前搭设粥棚,大锅煮粥,向病家或穷人施粥,展现医家的仁德大爱之心。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 | 冬至阳生春又来

下一篇:如梦令•元旦

热门推荐

    没有tag

业务咨询

请填写一下表单,我们的业务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