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认为是我国最重要的三个传统节日。
毒月遇到毒日
五月,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坏的一个月,有“毒五月”和“恶五月”之称。在“毒五月”中,又有几天特别毒,五月初五是其中最毒的,因为重五。古人讲究阴阳调和,五本身就是阳数,重阳更是阳上加阳,被称为极阳之日,所以五月初五被认为是非常凶恶的日子,可谓九毒日之首。
在这样的日子里,古人讲究茹素戒淫,饮食清淡,忌讳各种淫邪之事。耗损心神,毒气容易侵入人体,损害健康,所以端午节的很多节俗都是围绕着躲五、驱邪避毒进行的。
端午节的由来
一、三闾大夫屈原
端午,端是正的意思,初一称为端一,初五就称为端五,而五月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这个节日叫作端午。
说到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最熟悉的说法就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这位有着木兰花香一样美好气节的诗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人民疾苦,却落得“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明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中的屈原题跋版画像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投糯米团子到汨罗江里。有个叫区曲的人告诉大家,他遇到了屈原的魂魄,三闾大夫屈原告诉他,投入江中的糯米团子都被蛟龙抢去了,再祭祀的时候可以用楝叶包裹,用彩色丝线缠绕,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
屈原的品质让这个本来凶恶的节日有了感人之处,具高洁之意。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的小智慧,他们把粽子用楝叶和彩色丝线包裹这一习俗与他们所敬爱的三闾大夫屈原联系了起来。这样的细节,让包裹粽子的人们裹得更为仔细和紧密了。
但是,与端午节发生联系的可不只屈原一人。
二、介子推与伍子胥
也有文献记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和伍子胥。介子推我们前面提到过,寒食节就与他有关。汉代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琴操》里写了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然后说“子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他把对介子推的纪念放在了五月初五。但这终归是一家之言,人们还是普遍认为对介子推的纪念是在寒食节。寒食禁火,与被火烧死的介子推关联更加合适。而端午最重要的活动不是禁火,而是围绕着驱邪避毒形成的最有特点的节俗——吃粽子和龙舟竞赛。粽子与屈原的故事可以有很好的联系:龙舟竞赛,据传是因为人们发现投江的三闾大夫屈原,纷纷驶着龙舟去救他。关联端午和介子推的故事比较牵强,所以最终流传下来的说法就是今天这个样子: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伍子胥是春秋争霸时期的人物,他帮助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功勋卓著。待阖闾死后,夫差成为了吴王。我们都知道这个夫差,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里成为了悲催的亡国之君。本来夫差在伍子胥的辅佐下继续壮大吴国,但夫差后来听信小人之言,杀掉了伍子胥。
伍子胥死前那段激愤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他不仅要求把自己的眼睛挂在吴国东门之上,预言越国一定会灭了吴国,还要求在自己坟头种好树,长成以后正好可以给某些人做棺材。夫差听到大怒,就让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袋子里投入江中。
所以伍子胥像屈原一样也被当作江神。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贤人死后一定会升仙成神的。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戚夫人和紫姑,虽算不得大贤之人,但是美丽且无辜被害,人们就认为她们死后变成了神灵。
《荆楚岁时记》引邯郸淳《曹娥碑》的说法:“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说这是东吴的习俗,和伍子胥有关,与屈平无涉。但端午终究是属于屈原的,这大概是因为屈原更受人们乃至统治者的喜欢和推崇。且不说伍子胥最后的愤而诅咒让统治者惊颤,伍子胥曾经是楚国人,因不容于楚王,逃到了吴国,就帮助吴国强大并灭了楚国,之后还掘楚王坟墓,为自己的家族报仇。而同样不容于楚王的屈原,却宁愿带着一身美好的品节,投江而死。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我们整个传统文化都格外强调忠,统治者尤其强调臣子对君主的忠,所以屈原胜过伍子胥,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三、端午节到底由何而来
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到,端午节有很多传说,其中关于屈原的传说慢慢成为了主流。在人们的心中,渐渐地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端午节就是因为屈原才产生的。端午节的很多习俗也慢慢变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但事实上,吃粽子与龙舟竞赛早已有了,并且有自己的发展过程。
端午节的前身,实际上是出现在“毒五月”的一系列祛除疫病、祈福保平安的仪式和活动中。尤其是古代“兰汤沐浴”的仪式,为了驱邪避毒,古人会在五月把菖蒲和艾草等植物泡在热水里进行沐浴。端午从这个仪式慢慢发展而来,在这个过程中,传说的加入是使得节日成形的非常重要的一步。随着传说的加入,端午节对百姓而言,具有了更多的意义,慢慢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节日。
(本文摘自《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读本•节日与习俗》。)